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,即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,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。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,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,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。
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,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。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。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,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,153个国家签署了《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》。1994年12月,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。2001年5月,第55届联大通过第201号决议,将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更改为5月22日。
历年主题
2001年为“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”(Bio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)
2002年为“林业生物多样性”(Forest Biodiversity)
2003年为 “生物多样性和减贫-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” (Biodivers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-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)
2004年为“生物多样性:全人类食物、水和健康的保障” (Biodiversity:food, water and health for all)
2005年为“生物多样性——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”
2006年,联合国将其确定为“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”。作为对此的响应,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月9日宣布,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将以“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”为主题。
2007年为“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”
2008年为“生物多样性与农业”
2009年为“外来入侵物种”
2010年主题为“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,生物多样性也是我们的生命”。[1]2011年主题为“森林生物多样性”。
2012年主题为“海洋生物多样性”。